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党团建设  新闻动态  专业设置 
 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动态>>正文
 
 
 首页 
 学院概况 
 党团建设 
 新闻动态 
 专业设置 
 
 
新闻动态
创作即更衣——流动^生成TAFA.实验艺术学院教师研究实践分享计划
2025-07-08 11:32   “实验艺术”公众号

创作即更衣

——流动^生成TAFA.实验艺术学院教师研究实践分享计划



流动^生成TAFA.实验艺术学院教师研究实践分享计划第三季于2025年6月 30 日开始了第四期的分享。冯凯旋老师以《创作即更衣》为题,提到艺术是日常必需的行为,如同穿衣般自然平凡。同时,服装作为身体的第二层皮肤和社会关系的过滤器,成为探索身份、权力与跨文化对话的核心载体。


01

主讲人分享



冯凯旋老师的艺术实践始于对日常的敏锐洞察。当她因王帅院长一句“终于换衣服了”的调侃而反思衣橱时,发现服装更新始终与创作需求紧密相连——日常衣橱的简朴与表演服饰的丰盈形成鲜明对比,揭示出艺术即生活必需的本质:创作如同呼吸饮食,是每日重复却不可或缺的平凡仪式。  

作为中国画出身、后赴法研习当代艺术的跨文化实践者,冯凯旋老师将身体置于创作的核心。她以服装为“社会关系的过滤器”,融合行为、摄影、剧场等多媒介语言,在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碰撞中构建独特美学。其作品直面性别权力、移民身份等议题,赋予脆弱与短暂以永恒的诗意:  

仪式性行为艺术:用一次性塑料勺婚纱、茶包长裙等可消亡的服装,解构婚姻物化《婚礼》、私密与公共边界《女茶师》(Maîtesse du Thé),材料碎裂的噪音与茶渍成为权力抗争的印记。  

身体权力诗学:通过腹部呼吸牵动匕首风铃《肚皮风铃》(Métallophone à ventre)、邀请路人“尾随”闯入权威空间《浪漫行动三部曲》(Perf-romance I、II&III)等荒诞行动,以柔韧身体颠覆暴力隐喻,重写权力脚本。  

生存困境转译:将移民居留困境化为《地址簿》(Carnet d’adresse)中的物品领养计划,以幽默对抗系统性不公;用揉纸团的即兴表演《艺术家失灵》( Artist en Panne)讽刺艺术市场规则,坦言“拒绝无偿创作是生存底线”。  

冯凯旋老师的创作始终游走于私密与公共、东方与西方的裂隙。白纱在西方喻纯洁,于东方代哀悼;咖啡在法国属日常,茶道于中国具精神性。这种符号的暧昧性,成为探索身份流动性的密钥。最终回归主题:创作是“无目的性的必需”,其价值在行为本身而非成品;服装则是权力铭刻身体的现场——一道衣领可复刻科层制度,一条褶皱暗藏政治叙事。当艺术与生活边界消融,每一次更衣都成为自我重塑的仪式,在永恒的流动中,将每一天穿成新的作品。 

 


Q

长发在作品中的使用是否除了作为艺术家个人标志外,还有更深层的文化或仪式性含义?


冯凯旋头发,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,在各种文明和宗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包含私密、诱惑、身份等概念。与尘世千丝万缕般纠缠的头发,是我的创作媒介,是身体空间的延伸,也承载着我对肉身不朽的执着。我将中国书法艺术与身体艺术结合,长发浸墨,身体化笔,心绪倾泻于巨幅书卷之上,纯粹之美方以至臻境界呈现。在这场以墨发书写的表演中,墨汁、身体、长裙与书法交织于一体,与黑白共舞。而我的“墨发系列”,则以“朝暮”、“烟霞”、“娑婆”、“尘染”、“倾身”等标题命名。一袭白色长裙,被墨沾染的过程仿佛诉说着生命的无常。每次表演均是一场仪式感的体验,唤起观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。我以头发为媒介,将个体情感与普世命题融合,呈现出一场关于尘世的艺术冥想,一场心灵的舞蹈,每次创作都成为一次蜕变与轮回的机会。


Q

我了解到您本科是国画专业的,想问您有没有什么契机使您从国画专业转向行为表演的?

冯凯旋:这个艺术转型发生在法国留学期间。最初我对当代艺术完全陌生,整整经历了两三年的适应期。从中国传统绘画转向当代观念艺术的转变异常艰难,这不仅是创作媒介的转换,更是整个艺术思维体系的重构。当时我常常困惑于同学们的艺术实践,不理解他们在做什么,直到参加了导师Hervé Lesieur先生组织的两次关键性工作坊。第一次是戏剧导演Agnes Sajaloli的表演工作坊,她的指导方式令我终身难忘——当我表演时,她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的那种专业认同和真诚欣赏,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真正"看见"。第二次是法国著名实验剧团Grand Magasin的工作坊,他们极具观念性的创作方式让我重新思考艺术的纬度;特别要感谢恩师Lesieur先生的洞见,他建议我运用自身独特的“présence”(在场感)进行创作。这个建议犹如醍醐灌顶,让我在身体和行为艺术中“涅槃重生”。


Q

据我了解,我们班同学也有将行为表演作为主要创作方式的同学,对于这些同学您有没有什么创作方面的建议呢?

冯凯旋: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,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唯一的存在,所以我的经验只能作为一种参考,而实际上艺术创作本就不需要固定的方法。相较于给出笼统的建议,我更倾向于一对一的指导方式——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的,因为每个创作者的困惑和突破点都如此不同。我想说的是保持对自我的诚实比追求所谓的“正确”更重要,身体的直觉往往比头脑的概念更接近艺术本质,那些创作过程中的 “不确定”和“笨拙”可能才是最珍贵的部分。就像当Agnes Sajaloli给予我那个专注的凝视时,我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。艺术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,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相信,深入而具体的对话比任何标准化建议都更有价值。


Q

其实我觉得像你的作品比如说刚才那一系列照片,因为它的摄影构图和影像处理都很有电影感,请问你是否有在法国学习和研究过电影?

冯凯旋:确实在法国学习期间积累了一些电影相关的经验。我们学校的影像老师毕业于巴黎著名的FEMIS国立电影学院,我也曾担任过他的导演助理,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电影创作理念。在我个人的艺术实践过程中,我特别追求作品中的电影感,试图让静态摄影通过构图、光线和场景调度来营造电影般的叙事张力。法国艺术教育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跨学科性,从电影、摄影、行为艺术到陶瓷、玻璃、木工等传统工艺都有涉猎,这种多元的训练背景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。











关闭窗口
 
 

All Content Copyright    天津美术学院版权所有    津备05013602号-1    |    津教备0059号